本报记者 周尚伃 熊 悦 张 安
见习记者 杨笑寒 于 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金融诈骗手法日益翻新,各类骗术防不胜防,给投资者的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借此龙年春节之际,《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国内六个城市的银行、券商等线下网点,并结合近200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从投资者、机构等多角度了解金融诈骗与反诈宣传的实际情况。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返乡之际,记者发现,不论是城市红绿灯、金融机构网点,还是酒店、景区,各式各样的“防诈秘籍”随处可见,甚至帆布包和红绿灯上也有“防诈秘籍”,宣传效果显著。
在走访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金融诈骗有一定的了解,不过由于金融诈骗手段“花样翻新”,遭遇过诈骗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这些受害者中,有的因为不慎泄露了个人信息被犯罪分子盯上后实施精准诈骗,有的因为亲友介绍或轻信陌生人的诱饵而上当受骗,还有的则是因为高利息的诱惑被卷入非法集资骗局。他们纷纷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再次遭受损失。
金融诈骗时有高发
高利诱惑小心陷阱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全民反诈”的重要性,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共同抵制金融诈骗。
为了解更多投资者与金融诈骗有关的真实经历、行为习惯与反诈意识,《证券日报》记者在春节期间围绕金融诈骗相关问题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设置12个问题,收集到有效问卷190份,其中,有56%的人反映自己或身边的亲友遭遇过金融诈骗,占比过半。
例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2.6%的人主要通过银行、券商等机构推广来了解金融产品及证券信息;有46.3%的人主要是依靠支付宝、微信、京东等支付平台的推荐。不过,也有38%的人主要通过朋友介绍,36.3%的人通过网络或直播等易发生诈骗的渠道来了解金融产品信息。
金融诈骗发生在不少人身上。在调查中,有64.2%的人表示收到过诈骗电话,36.8%的人表示收到过诈骗短信,20.5%的人收到过诈骗微信,19.5%的人曾遇到仿冒App诈骗,18.4%的人收到过仿冒机构邮寄宣传册,13.7%的人曾遭遇最新型的AI诈骗。
而在面临自称是银行或券商等机构推广金融产品或者以“有内幕消息”为诱饵邀请进入炒股群的情况时,有85.8%的人选择“不相信,坚定拒绝”,14.2%的人选择“立刻与相关机构核实”,也有3.2%的人选择“简单问询后,与对方进行交易或直接入群”。
在遭受诈骗的原因方面,56.8%的人认为“巨大的利益诱惑”是受骗的主要原因,49.5%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诈骗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防不胜防”,43.2%的人认为是“防骗知识不够全面”,57.4%的人认为上述原因都成立。
在反诈举措方面,13.8%的人表示将继续加强防骗知识,7.9%的人表示应在实际操作中注意登录正确的网站或App,并及时到正规的银行、券商网点办理相关业务,3.7%的人表示主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74.6%的人表示将综合采取上述几种措施。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关于金融诈骗的讲座、直播、网点线下宣传教育等活动时,54.5%的人表示愿意参与。
有人不幸“中招”
也有人反诈成功
记者在春节期间的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反诈意识较强的人群对骗局有所防范,也有人不幸“中招”,还有人在与诈骗分子的博弈中反诈成功。
“现在的骗子真是狡猾得很!之前接到诈骗电话,对方假冒我‘客户’的身份,要我进行资金转账。我第一次用招商银行(31.480, -0.47, -1.47%)转账时,对方被识别为诈骗账户,转账失败,但当时着急转账也并未起疑,转而用工商银行(5.200, 0.00, 0.00%)成功向‘客户’转账。在此后的沟通中,发现对方说谎露馅被我识破,然而为时已晚,钱已经转出,共损失5万元。”河北省沧州市50多岁的季阿姨激动地说,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后悔和无奈,但也透露出对反诈工作的支持和期待。
江苏省无锡市60多岁的张先生则是非法证券活动的受害者,因为下载了“高仿”App被诈骗。他告诉记者:“去年有冒充券商工作人员的人加自己微信,并发送了交易软件的下载地址,还向其介绍说有高息新客理财、免费十档行情等诱人的优惠,在对方的引导下下载了App并按照流程绑定银行卡,进行‘银证转账’共计1万元,整个过程十分真实。随即对方就将自己微信拉黑并消失,App里也无余额可提取。事后儿子联系了该券商,工作人员告知此App为仿冒App,对方也不是其营业部工作人员。”
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冒充亲友、客户、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等身份是骗子实施精准诈骗的常用手段。前段时间北京市50多岁的韩女士也遇到了诈骗,幸运的是她反诈成功了。韩女士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反诈的过程:“当时骗子冒充已离职的前同事,称自己在委内瑞拉出差遇到困难(此时该离职前同事确实在委内瑞拉出差),请求我给予资金帮助。不过,由于涉及金钱所以自己提高了警惕,再加上由于诈骗分子也将消息发给了该离职同事的所有前同事,大家彼此通气后没有上当。”
目前,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仅是老年人,也常有年轻人受骗的情形发生。牡丹江市东安区的中国农业银行(4.140, 0.00, 0.00%)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就在年前,一位女士来到我们银行表示自己被电信诈骗了30万元,公安局已经立案,要求打印银行流水。”
网络刷单也是金融诈骗陷阱的常见形式。身在海外的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其被骗经过:“骗子以兼职工作为幌子,诱使我不断通过点击链接、参与加密货币买卖等方式来‘做任务’,前期给予小额金钱为报酬,后期的‘任务’逐渐需要受害者自行垫付款项,金额越来越大,所谓的‘报酬’也在对方的网站中无法提取,被要求付高额的‘提取费用’,最终我损失了大额的垫付款和‘提取费用’。”
反诈宣传深入人心
手册标语随处可见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各方反诈宣传的努力和决心体现在方方面面。红绿灯上的电子屏新增了“全民反诈”“打击电诈犯罪”等显眼标语,景区及酒店内的反诈标语随处可见……
受访者纷纷点赞,“这样的反诈宣传很到位!宣传语非常形象生动,相关产品很受街坊们的欢迎。”“红绿灯反诈标语很显眼,我们等灯的时候都会看到。”
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为进一步了解线下网点的反诈宣传方式与实际效果,《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沈阳、牡丹江等地的银行、券商网点,每个线下网点均设有反诈宣传的标语及资料,包括被翻到卷边的“防诈秘籍”等图文结合的宣传手册。
春节期间,居民在线下网点办理业务的需求量较大,资金交易较为活跃,客流量也迎来明显增长。记者走访多家商业银行网点看到,不少网点加大对金融反诈的宣传力度,比如在网点显眼位置陈设金融反诈相关海报及宣传手册,在公众宣传栏反复播放金融反诈相关宣传内容,电子大屏幕滚动显示金融反诈宣传语等,提醒居民警惕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法,增强诈骗风险防范意识。
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均会主动向客户提示银行卡交易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中老年人群。“金融反诈宣传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春节期间客户资金交易活跃,金融诈骗风险较大,除了机构方面宣教,居民自身也应当增强资金安全意识。”南昌市新建区某商业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一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内,客户经理正为一位老年人办理业务,桌子上摆放着一本被翻到卷边的绿色“防诈秘籍”,“防诈秘籍”图文结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个典型的诈骗案例以及反诈措施。该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老年人群最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所以我们经常会通过‘防诈秘籍’给办理业务的老年人科普诈骗案例,起到防范警示作用。”
近年来非法证券活动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沈阳市沈河区、泰州市海陵区的多家券商营业部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拿了不少反诈宣传册,并对记者介绍称:“目前常见的非法证券活动包括假冒券商名义接触投资者,推荐所谓的‘高收益’产品,骗取钱财;向客户邮寄包裹,以感恩回馈客户名义,引导扫二维码抽奖、添加客服、加入群聊等;搭建假冒的券商门户网站/交易App,以‘保本高息,内幕消息’为诱饵招揽顾客,推荐产品,收取相关‘咨询费’‘管理费’等费用。”
而在日常的反诈宣传教育方面,金融机构的线下网点也“多管齐下”。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金融机构日常持续进行着多样的反诈宣传,致力于增强投资者防骗意识。辽宁省沈阳市中国银河(12.120, -0.16, -1.30%)证券一营业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在反诈宣传方面,公司重视新媒体渠道,日常会通过微信号、抖音号、小红书号等宣传反诈,进行投资者教育,增强顾客警惕意识。”同样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我们会向大客户定期拨打回访电话,网点内经常播放防诈微电影、宣传片,同时,网点曾将反诈标语印制在帆布包上,分发给顾客,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不过,金融诈骗犯罪事件仍然时有高发,反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在本次问卷的结尾留言环节,受访者们留下了众多的自身感受和防骗建议,其中“不贪心”“天上不会掉馅饼”成为高频词汇。正如牡丹江市东安区一家中国建设银行(6.850, -0.02, -0.29%)的员工对记者所言:“宣传防范金融诈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潜移默化地对老百姓(30.200, -0.30, -0.98%)进行推广普及,谨记理性投资,牢牢守住‘钱袋子’。”